中文English
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>   机构  >   种业管理司  >  部司动态

从源头强化我国供种保障能力

日期:2020-11-06 作者:农民日报 来源:农民日报 【字号: 打印本页

       为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重大战略,充分发挥农业芯片的科技驱动作用,自2015年开始,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,遵循“粮食作物优先、兼顾经济作物”的原则,以“先认定后奖励、先规划后实施、有考核有淘汰”为基本指导,在全国实施了制种大县奖励项目。6年来,制种大县奖补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,项目规模已由最初的3亿元扩大到现在10亿元,总计投资近34亿元,支持作物覆盖了玉米、水稻、大豆、马铃薯、小麦等7种作物。至今,项目已累计对23个省(区、市)280个县(次)进行了扶持,巩固了种业发展基础,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  项目提升了种业保障能力。项目着力基础保障能力建设,共建成高标准种子田近280万亩,确保了种子生产旱能灌涝能排,种子产能提升15%以上,质量合格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,一批产量提升5%以上、高抗广适优质、适宜轻简化栽培的品种逐步推向生产。水稻、小麦、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生产面积已稳居95%以上,基本实现了“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”。以海南、甘肃、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,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“国家队”,满足了全国主要作物70%以上的用种需求。

  项目极大地激发了种业活力。项目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引导作用,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,鼓励了企业投资共同建设。近年来,结合项目实施,各级共出台包括建设、税收、人才、奖励等多项内容的扶持政策300多项,引导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亿多元,整合有关项目资金近29亿元,撬动企业投资或社会投资近28亿元,引入500多家企业,与20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。种业环境明显改善,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,一大批围绕种子生产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也应运而生。

  项目催生了系列品牌。在“建管推”的共同作用下,种子品牌培育初见成效,目前已形成“张掖玉米”“建宁水稻”“酒泉蔬菜”“张北马铃薯”“嘉祥大豆”等标志性种业品牌。

  项目成了扶贫好帮手。据统计,52个“两杂”制种大县(农场)中40%为贫困县。工作中,各地以产业扶优、农民扶弱为基本指导,先后带动了1418个制种村、19.9万农户、99.5万农民实现产业脱贫。

着眼“十四五”,农财两部将继续发力,不断强化支持,以夯实发展基础、完善支撑体系、强化基地监管、创优发展环境为目标,全面推进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、机械化、信息化建设,提升基础设施水平;打通种子生产、加工、仓储、运输、销售、技术服务等各环节,逐步完善产业链条,加快提升种业产业化发展水平;加强种子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创新研发,完善质量控制体系,加快提升种子高质量发展水平。项目将成为种业由大转强的助力器。

(司综合处)